新加坡教育部學術基金(Tier 1)支持的一項研究調查了新加坡多族裔群體對植物肉、培養肉和昆蟲肉等替代蛋白質的接受程度,結果顯示植物肉最受歡迎,培養肉和昆蟲肉認知度較低,並突顯了不同替代蛋白質的接受度差異和相關因素。
該研究由新加坡教育部學術基金支持,調查了1224名新加坡公民的意見,其中75%為華裔,15%為印度裔,10%為馬來裔。研究發現,約一半的參與者熟悉植物肉替代品,而對培養肉 (26%) 和昆蟲肉 (17%) 的認知度較低。參與者更傾向於食用植物肉替代品 (29%願意食用),其次是培養肉 (25%),昆蟲肉 (7.2%) 的接受度最低。
值得注意的是,馬來裔參與者相比華裔和印度裔,對三種替代蛋白質的嘗試意願均較低,可能是由於產品清真認證的模糊性。研究也指出,將替代蛋白質視為非天然是所有類別中最大的消費障礙,其中培養肉的「非天然」感知最強,其次是昆蟲肉,植物肉最低。
這項研究不僅反映了新加坡消費者對替代蛋白質的接受度,也突顯了不同族裔文化背景對於替代蛋白質接受度的影響,以及推廣替代蛋白質時需要克服的認知障礙。研究結果也顯示了不同替代蛋白質的接受度差異,暗示著需要採取不同的策略來促進不同替代蛋白質的普及。論文中提到:”總之,在這個多族裔的亞洲人群中,植物肉替代品更受青睞,優於培養肉和昆蟲肉。這些發現表明,可能需要採取不同的策略來促進不同肉類替代品的接受度。”
這項研究為新加坡的食品科技和可持續發展議題提供了重要的參考,也為相關產業提供了新的發展方向。隨著全球對可持續飲食的關注度日益提高,替代蛋白質的發展將會是未來食品產業的重要趨勢。